第233章 水未落石未出

        在裴钱离开壁画城,问拳薛河神之前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壁画城画卷当中的那座仙府遗址,掌律老祖晏肃让唯一的嫡传弟子庞兰溪继续练剑,若想休息片刻也无妨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自己则打开山水禁制,返回木衣山祖师堂,然后御风来到半山腰的挂剑亭,拜见那位来自中土披麻宗上宗的纳兰老祖师,别看纳兰祖师瞧着平易近人,作为上宗掌律老祖,他极其严苛,曾经亲手处置了两位上五境修士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位来自上宗的掌律老祖,岁数极大,辈分极高,是上宗宗主的师弟,老祖师爷既不事先飞剑传信,又没有径直去山巅祖师堂,晏肃当然有些提心吊胆。

        绿意葱葱的木衣山,半山腰处常年有白云环绕,如青衫谪仙人腰缠一条白玉带。

        晏肃到挂剑亭外的时候,那位纳兰祖师正在与韦雨松对饮,老人醉醺醺,大笑不已,胡乱伸手,揉碎亭外白云。

        晏肃松了口气,纳兰祖师只要喝了酒,就比较好说话,韦雨松算是立了一功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对背剑的年轻男女,与晏肃主动行礼,晏肃眼皮微颤心一紧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来男子名遂愿,女子名称心,这一对道侣皆是元婴境,虽暂时还未跻身上五境,但注定是上宗祖师堂无常部的未来主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世间走无常,除去一些旁门左道不说,皆出自披麻宗上宗。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不带嫡传跨洲远游,偏带了这两个难缠人物莅临下宗,本身就是一种提醒。

        韦雨松在晏肃落座后,直言不讳道:“纳兰祖师是兴师问罪来了,觉得我们与大骊宋氏牵扯太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个名叫称心的女子从袖中取出一本书,交给晏肃,笑道:“晏掌律先看此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晏肃不明就里,书籍入手便知品相,根本不是什么仙家书卷,韦雨松面有愁色,晏肃开始翻书浏览。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则继续拉着韦雨松这个下宗晚辈一起饮酒,老修士先前在壁画城,差点买下一只仙人乘槎青瓷笔洗,底款不合礼制规矩,只是一句不见记载的冷僻诗词:“乘槎接引神仙客,曾到三星列宿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修士见之心喜,因为识货,更对眼,并非青瓷笔洗是多好的仙家器物,是什么了不起的法宝,也就值个两三枚小暑钱,但是老修士却愿意花一枚谷雨钱买下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这句诗词在中土神洲流传不广,老修士却恰好知道,不但知道,还是亲眼见过作诗人,亲耳听闻其作此诗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土神洲与这位纳兰祖师交好的山巅神仙,都知道老人好诗词,除了青词、游仙诗之外,也喜欢扶乩鬼诗,一种是类似翰林鬼的风雅谈吐,诗作多是馆阁体,一种是前朝老鬼喜欢在诗词当中谈及书上古人、历代诗文宗主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人只要有所见闻,便一一记录在册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纳兰祖师觉得这篇诗词最有意思的地方,不在于诗词内容,而在于诗名,诗名极长极长,甚至比内容的字数更多,《元宝末年,白日醉酒依春明门而睡,梦与青童天君乘槎共游星河,酒醒梦醒,兴之所至,而作是诗》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老人还只是个少年,有次跟随师父一起下山远游,然后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世俗王朝,遇到了一个名叫“白也”的落魄书生,师父请他喝酒,读书人便以此诗作为酒水钱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时少年听过了极长的名字后,本以为会是动辄数百字的长篇诗歌,不承想连同那“乘槎接引神仙客,曾到三星列宿旁”,全诗内容总计不过二十八字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少年就忍不住问了一句:“没了啊?”那读书人却已经大笑着出门去。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放下酒壶,问道:“看完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晏肃脸色铁青,沉声说道:“纳兰祖师,莫不是也信了这书上的内容?”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嗤笑一声。

        韦雨松说道:“纳兰祖师是想要确定一事,这种书怎么会在中土神洲渐渐流传开来,以至于跨洲渡船之上随手可得。书上写了什么,可以重要,也可以不重要,但到底是谁,为何会写此书,我们披麻宗为何会与书上所写的陈凭案牵扯在一起,是纳兰祖师唯一想要知道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是将山间白云揉碎,晏肃则是一把将手中书籍揉碎,随手挥出挂剑亭之外。

        晏肃掌律还可以,与人争辩说道理却不擅长,所以只好憋屈无比,跟韦雨松要了一壶酒。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缓缓道:“竺泉太单纯,想事情喜欢复杂的往简单去想。韦雨松太想着挣钱,一心想要改变披麻宗捉襟见肘的局面,属于钻钱眼里爬不出来的。晏肃你们两个披麻宗老祖,又是光干架骂人不管事的,我不亲自来这边走一遭,亲眼看一看,不放心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晏肃狠狠灌了一口酒水,闷声道:“纳兰祖师不会只是来骸骨滩看两眼吧,反正上宗那边要是为此恼火,想找个替罪羊那简单得很,此事我晏肃一人承担便是,与竺泉和韦雨松没关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说道:“来之前,上宗那边有了定论,不管如何,都要与那披云山、大骊宋氏断了这笔买卖。至于为何是我来,当然是上宗祖师堂比较生气,你们应该很清楚,披麻宗也好,中土上宗也罢,先不谈真相如何,只说对于书上这种人向来最是痛恨,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,何况此书流传速度极快,上宗不太愿意为了些神仙钱,让整座披麻宗掉进个粪坑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对晏肃说道:“竺泉再不管事,还是一宗之主,说句难听的,你晏肃想要顶罪,凭什么?再说,就小泉儿那性子,轮不到你来当这好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晏肃小声嘀咕道:“纳兰祖师跟上宗前辈们又不是睁眼瞎,咱们自家就有跨洲渡船,多走几步路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说到这里,晏肃哑然。去了东宝瓶洲落魄山,见得着那陈小子吗?纳兰祖师根本就见不到啊。

        韦雨松说道:“为保虚名,怕担骂名,不是我披麻宗修士所为。纳兰祖师,我还是那个意思,既然上宗有令,下宗自当遵从,与落魄山的一切生意可以断了,但是从今天起,我韦雨松就将披麻宗祖师堂的椅子搬出去,再不管钱财事,改去青庐镇跟随竺宗主,一起跟白骨架子打交道便是,与鬼蜮相处,反而轻松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晏肃怒道:“我受师恩久矣,上宗该如何就如何,但是我不能祸害自己弟子,失了道义!还当个鸟的披麻宗修士,直接在落魄山祖师堂烧香拜像!”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微笑道:“哟,一个个吓唬我啊?敢情先前请我喝酒,不是敬酒是罚酒?”

        韦雨松摇头道:“不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晏肃摔了酒壶,道:“吓唬个老眼昏花的家伙,又能咋的?!”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没有跟晏肃一般见识,笑着起身,道:“去披麻宗祖师堂,记得将竺泉喊回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韦雨松狠狠瞪了眼意气用事的晏肃。

        去往木衣山之巅的祖师堂途中,韦雨松显然还不愿死心,与纳兰老祖说道:“我披麻宗的山水阵法能够有今日光景,其实还要归功于落魄山,鬼蜮谷已经安稳十年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笑道:“这个事情,上宗祖师堂早早提过,是当我老眼昏花之余记性也不行了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韦雨松彻底死心,不再劝说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竺泉被喊回祖师堂后,只说了一句:“没这么欺负人的,老娘不当这破宗主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纳兰祖师既不点头,也不反驳,只问她还知道自己是个宗主?

        竺泉黯然无语。

        晏肃有些急眼了,自己已经足够意气用事,你竺泉可别胡来。

        那纳兰老祖师当真是个油盐不进的,说不当宗主可以,先在祖师堂内闭门静思几天,要是还是决定辞去宗主职位,只需与祖师堂每幅挂像都打声招呼,到时候你竺泉离开祖师堂,只管去鬼蜮谷青庐镇,反正披麻宗有无宗主,差不离,何况飞剑传信上宗后,很快就可以换个可以当宗主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披麻宗虽说是一座下宗,可到底是这浩然天下的一宗之主,上宗祖师堂那边乐意来北俱芦洲的老家伙,一抓一大把。

        在那之后,竺泉就待在祖师堂里边,反正晏肃隔三岔五就拎着酒去,不好在祖师堂内饮酒,两人就在大门口喝酒。

        竺泉时不时转身向大门内举起酒壶,帮那些挂像上再也喝不得酒的祖师们解解馋。

        壁画城内那铺子,年轻女掌柜见到了庞兰溪,嫣然一笑。

        铺子里边没客人,庞兰溪趴在柜台上,叫苦不叠,埋怨师父传授的剑术太过艰涩,太难学。

        她便说了那裴钱和一个名叫李槐的朋友,先前到铺子这边来了,见你不在,就说回家的时候再来找你。

        庞兰溪忍住笑,说道:“那个裴钱,是不是很怪?”

        年轻女掌柜摇摇头:“不会啊,她很懂礼数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只是她突然叹了口气,先前裴钱的眼神好像会说话,然后她好像又看懂了那眼神里边的言语。

        趁着庞兰溪就在身边,她抿了抿嘴唇,打定主意要与他说一说那桩心事了,她鼓起勇气说道:“兰溪,我先前的想法是,在铺子这些年也攒下些神仙钱了,春露圃那些能够帮着女子驻颜有术的仙家灵丹,我还是买得起一盒的,吃了能老得慢些,白头发长得慢些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庞兰溪刚要说话,她摇摇头:“让我先说完。我以前只是这么想的,争取长命百岁,到时候变得不好看了,成了垂垂老矣的白发老妪,你要是变了心思,也不怨你。但是我现在不想这样,刚好咱们壁画城这里的土地娘娘说,她一直想要卸掉担子出去看看,而我是有一线机会继承她那身份的,不过土地娘娘与我直说,成为此地神灵,虽然品秩不高,只是个土地婆,但是我没有仙根仙缘,所谓的一线机会,就是靠着木衣山的老神仙们赐福,所以我就想问你,这么做你会为难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庞兰溪点头,眼神温柔,语气坚定,就一个字:“好!”

        年轻女掌柜松了口气,又难免有些惴惴不安,毕竟土地婆婆说那什么形销骨立、魂魄煎熬之类的,委实吓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位娉娉婷婷的俏丽少女,从铺子外边的地面“破土而出”,她便是木衣山的土地婆婆。

        她神色凝重道:“你们俩一个真敢答应我,一个真敢答应她,这其中有很大危险的,我可说好啊,虽然你们披麻宗精通魂魄一道,但是意外难免,真要我说,还是让她去摇曳河当个挂名的神女更好,哪怕事实上还是魂魄被拘的女鬼之流,不是神祇之身,可是比起涉险成为一方土地婆,安稳太多了。那薛老舟子,又是在披麻宗寄人篱下的,不会不卖你庞兰溪这么个面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庞兰溪想了想,道:“反正此事不急,回头我问陈平安去,他想事情最周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说到这里,庞兰溪扯了扯衣领:“我可是落魄山的记名供奉,他能这点小忙都不帮?”

        年轻女掌柜笑着点头,伸出手指,轻轻钩住庞兰溪的手。庞兰溪反手握住她的纤纤玉手。

        土地婆婆啧啧道:“腻味,真是腻味,怎么不干脆关了铺子胡作非为一通?我又不会偷看偷听什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上宗那位不近人情、已经惹来披麻宗众怒的老祖师,却也没有识趣离开木衣山,反而带着上宗无常部的那对年轻眷侣住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难得出门一趟,总要多逛逛,有事飞剑传信便是,其实纳兰老祖师很想去一趟桐叶洲的扶乩宗,那边的扶乩术,极妙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老祖师也没闲着,每天看那镜花水月,主要是方便了解南婆娑洲和扶摇洲的山上近况,或是施展掌观山河神通,看一看那条摇曳河,不然就是翻出自己编撰的诗集,从那半山腰挂剑亭外取来一些白云,凝化为一张书案,搁放一大摞诗集,再从摇曳河撷取一轮水中月,悬在书案旁,作为灯火。

        山上仙师,鱼龙混杂,虽说也有那嬉戏人间如老村翁的,但大多还是如纳兰祖师这般,不染红尘,仙风道骨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事实上,老修士只是市井出身,并非豪门子弟,更非什么生在山上的神仙种,只是从小就入山修行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修士在一天夜里,合上一本诗集,记得自己第一次出门游历的时候,师父送他到了山门口,说道:“入山去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年不解,询问为何不是下山,师父却未解释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是很后来,已经不是少年太多年的自己才明白师父的深意,原来修道登山路不好走,而人间人心城府多险山,入得此山中,则更不好走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修士喟叹一声,翻开除诗集之外唯一一本山水游记,继续看那开篇数千文字,至于之后内容,什么奇遇福缘,什么既学拳又读书的少年郎与那神女、艳鬼诗词唱和,什么在江湖上三两拳便是行侠仗义了,留下个烂摊子视而不见,什么次次在一地江湖扬名立万之后,唯有夕阳下鞭名马,饮酒高歌远游去,什么乌烟瘴气的玩意儿,简直不堪入目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修士继续看书,与那一旁的年轻男女问道:“遂愿,称心,你们觉得书中所写,真假各有几分?”

        女子摇头道:“如果只看此书,哪怕只有一两分真,以后我遇到那陈凭案,也一定绕道而行,敬而远之。反而是那顾忏,无需如何戒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男子说道:“出门远游之后,处处以讲学家苛责他人,从不问心于己,真是浪费了游记开篇的淳朴文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说到这里,男子瞥了眼一旁道侣,小心翼翼道:“如果只看开头文字,少年处境颇苦,我倒是真心希望这少年能够飞黄腾达,苦尽甘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女子微笑道:“书斋内红袖添香,江湖上倚红偎翠,哪个真性情男儿不羡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男子苦笑不已,就知道有些话说不得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天,老修士凝视着白云书案上的山河画卷,似是意外,伸手一抹,将画卷推到书案之外,方便那对神仙道侣观看市井百态,出自无常部的两个年轻元婴,是披麻宗中土上宗的天之骄子,两人生下来就是山上神仙种,他们父母都是修道之人,当初遂愿和称心结为道侣,是一桩不小的喜事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修士对这两个无常部晚辈,还是寄予厚望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唯一的缺点,就是遂愿和称心“先天不足”,对那市井底层终究了解不多,想法太浅。

        画卷上,原来是那小姑娘和年轻读书人到了摇曳河祠庙烧香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修士抚须而笑:“祠庙水香都不舍得买,与那书上所写的她师父的风范,不太像。不过也对,小姑娘江湖阅历还是很深的,处世老道,算极伶俐了。遂愿、称心,若是你们与这个小姑娘同境,你俩估计被她卖了还要帮忙数钱,挺乐和的那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裴钱烧香逛完祠庙,之后便是那场惊世骇俗的问拳摇曳河薛元盛,最终却无甚大风波。

        老舟子薛元盛亲自为两人撑船过河,大概也算是一场不打不相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那个在祠庙偷窃的少年,被断了手腕的青壮汉子让人一顿饱揍,打得少年抱住脑袋,满地打滚,一把鼻涕一把泪苦苦哀求,最后一身血污和尘土糊在一起,十分恶心,那帮汉子离去之时,要那少年手脚勤快点,一月之内偷够五十两银子,当是买药钱,不然就新账旧账一起算。

        少年踉踉跄跄,独自穿过一丛芦苇荡,去了摇曳河边,脱下外衣清洗一番,龇牙咧嘴,最后去往壁画城,约莫六百里路程,少年衣服早已晒干,只是身上还有些淤青,肋部隐隐作痛,倒是那张脸庞,因为在地上打滚的时候,自己护得严实,不太瞧得出来伤势。

        唯独少年那双手,没遭半点灾,因为汉子让人揍他的时候特意提醒过,毕竟天赋异禀的小绺少年,就靠双手行窃时的神不知鬼不觉成为自家帮派里边的一棵摇钱树。

        少年回了壁画城外边一条小巷的一处院门外,一切都还是老样子,张贴着门神、对联,还有最高处的那个“春”字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张贴没多久,所以尚未泛白、起皱。

        少年环顾四周,见四下无人,这才望向一张门神旁边的黄泥院墙缝隙,见那两枚铜钱还在,便松了口气,然后笑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铜钱当然不值钱,但是对于这个家而言,意义重大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处隐蔽地方,被他和妹妹戏称为“门神老爷最里边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曾经在这个家就要彻底撑不下去,带着妹妹嬉戏打闹、苦中作乐时,无意间找到了两枚神仙钱,还是两枚雪花钱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么多年来,两枚雪花钱一直没有用掉,一是不敢,怕惹来祸事,再者娘亲也死活不愿意花出去,说一枚雪花钱,要留给他当媳妇本,另外一枚,是他妹妹以后的嫁妆,多好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是事后才得知,当年他们娘亲,如果不是突然得到了这两枚神仙钱,一下子提起了一口心气,宁肯多吃苦头,带着俩孩子把卑贱贫寒的腌臜日子一天一天熬下去,她差点就要答应那些心狠手辣的债主去当船家女了,就是渡客花点铜钱就可以乱摸的那种撑船舟子,夜间不过河,就停泊在摇曳河畔,点燃一盏灯笼,野汉子瞧见了灯光,就可以去过夜,等到岁数再大些,就会再去窑子当暗娼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管如何,娘亲真要这么做了,家里钱财会多些,他和妹妹的日子也会好过许多,娘亲每每谈及这些,也无忌讳,但是少年当然不愿意如此,他妹妹更是每次听到这些就脸色惨白,一个人偷偷去门口那边小声念叨,与门神老爷们感恩道谢,所以他家的习俗是历年换上新门神后,旧门神都不会丢掉,娘亲会让他和妹妹各自小心请一位门神下门,然后小心收拾起来,好好珍藏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那莫名其妙多出两枚雪花钱的地方,娘亲换上了两枚铜钱。

        少年唯一对自己不满意的,就是没能当什么读书种子,他也确实没这念想,只是娘亲明明失望却又不说什么的模样,让他心里边难受。

        早年他有次偷拿了一枚雪花钱,想要去换了银两,先让嘴馋一份糕点的妹妹吃个饱,再让娘亲和妹妹过上殷实生活,结果被疯了一般的娘亲抓回家,那是娘亲第一次舍得打他,往死里打的那种。

        比他年纪还要小的妹妹就在一旁使劲哭,好像比他还疼。

        从那天起,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,他就发誓要挣钱!

        直到成为少年之后,他才知道当年如果不是娘亲拦阻,一家三口不但过不上什么好日子,反而只会遭灾,别说是两枚雪花钱,就是两枚小暑钱,也能被那些杀过人见过血的无赖游荡子,用各种法子勒索殆尽,就凭他和娘亲,根本护不住天上掉下来的那两枚神仙钱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到少年能够靠自己的本事和人脉,将雪花钱偷偷换成银子的时候,少年却已经换了想法,要把两枚雪花钱都留给妹妹,妹妹绝对不能让那些畜生染指,她将来一定要嫁个好人家,她和娘亲一定要离开骸骨滩,这里有他就够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凭自己的本事,已经肯定可以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天,少年推门而入,与娘亲住在一屋的妹妹正在剪窗花,妹妹手巧,许多精巧窗花,她看一眼就能学会,虽说靠这个挣不着大钱,吃不饱饭,可到底是能挣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少女惊喜起身道:“哥,你怎么来了。我去喊娘亲回家,给你做顿好吃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年挑了张小板凳,坐在少女身边,笑着摇头,轻声道:“不用,我混得多好,你还不知道?咱们娘那饭菜手艺,家里无钱无油水,家里有钱全是油,真下不了嘴。不过这次来得急,没能给你带什么礼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女笑了,一双干干净净好看极了的眼眸,眯成一双月牙儿,道:“不用不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年咧嘴一笑,伸手往头上一模,递出拳头,缓缓摊开,是一粒碎银子,道:“拿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女欲言又止,还是收下了那粒银子,可沉了,七八钱呢。

        少年坐在板凳上,身体前倾,双手托着腮帮,望向开了门便面朝屋子里边的两位门神老爷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这位早慧少年,如今已经不太信是什么门神显灵了,他猜测极有可能是当年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游侠留下的钱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是娘亲和妹妹始终笃定那两枚雪花钱,就是门神显灵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是与不是,又有什么关系呢?

        而那对差点被少年偷走钱财的爷孙,出了祠庙后,坐上那辆在家乡雇佣的简陋马车,沿着那条摇曳河返乡北归。

        孩子说要看书,老人笑着说路上颠簸,这么看书太伤眼睛,到家了再看不迟。

        孩子嘿嘿一笑,说到家就不这么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人摸了摸孩子的脑袋,孩子突然说道:“先前在河神老爷那么大个家里边,有个走在我们旁边的姐姐,她抿起嘴微笑的样子,真好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人想了想,记起来了,说:“是那背竹箱的两人?”

        孩子使劲点头:“后来咱们走得快,那个姐姐走得慢些,我一转头看她,她就会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人笑道:“是那负笈游学的读书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孩子问道:“爷爷,那根竹子是拐杖吗?我看那姐姐哥哥,走路腿脚都没问题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人忍俊不禁,耐心解释道:“那可不是什么拐杖,有名字的,叫行山杖,读书人出门远游,经常需要翻山越岭,有些人家里不是特别富裕,但是想要学问更大,身边又没有奴仆书童跟随,得自己背行囊登山蹚水,就需要一根行山杖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孩子笑道:“哈,我们家也没啥钱,看来我以后也需要一根行山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人揉了揉孙女的脑袋,说道:“读万卷书,要花很多钱的;行万里路,倒是吃苦就行。爷爷年轻那会儿,也跟要好朋友一起远游过,是去那些郡望大族、书香门第的藏书楼,每天就是借书抄书,还书再借书。有些读书人家,不计较什么,很欢迎我们这些寒门子弟去抄书,至多叮嘱我们一句,莫要损坏书籍便是了,每天还会好菜招呼着,不过偶尔呢,也会有些下人仆役小小埋怨几句,例如每夜挑灯抄书,他们就说笑一句,灯油如今又涨价了之类的。这些都没什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孩子听得直打哈欠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人将孩子抱在怀中,孩子有些犯困,新鲜劲儿一过,走路又多,便开始沉沉睡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人轻声喃喃道:“二十几岁,急匆匆闹哄哄杀出笔端的文字,挡都挡不住;三十岁后,才气渐衰,只能焖炖一番;再上了岁数,不承想反而写非所写,不过是将好友们请到纸上,打声招呼、说些故事罢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车夫突然说道:“又携书剑两茫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车厢内老人诧异不已,那车夫不该有此雅言才对,轻轻放下孩子,掀开帘子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年轻车夫转过头,问道:“老爷这是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人笑问道:“为何有‘又携书剑两茫茫’此语?”

        车夫愣道:“老爷说啥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人哑然,笑道没什么,退回车厢,只当是自己的错觉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那个粗鄙不识字的车夫,没来由多出一个念头,找那陈灵均去?

        下一刻,车夫又浑然忘记此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木衣山上,在裴钱和李槐登船之时,纳兰祖师就收起了山河画卷,陷入沉思。

        男子遂愿说道:“一脉相承。有其师必有其徒,有其徒必有其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女子称心亦是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片刻之后,老修士打算再看看,所以重新施展神通,而后咦了一声,那俩孩子身边,怎的多出了一只金丹境小狐魅?

        然后不知为何,那幅画卷自行模糊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对神仙眷侣面面相觑,纳兰老祖师笑着收起神通。

        摇曳河畔的茶摊,客人无几,准备打烊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掌柜取出两片羽毛,分别来自文武两雀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与那趴在桌上打盹的年轻伙计说道:“有事情做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个年轻女子突然现身落座道:“劝你们别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夜幕中,李槐走在裴钱身边,小声说道:“裴钱,你教我拳法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裴钱欲言又止,神色古怪。她这趟远游,其中拜访狮子峰,就是挨拳头去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裴钱犹豫了半天,还是摇头道:“学拳太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停顿片刻,然后裴钱补充了一句:“何况我也不会教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槐反而有些开心,笑道:“我学什么都贼慢贼慢,你不会教拳更好,学拳不成,我不伤心,你也不用担心误人子弟啥的。换成是陈平安,我就不学了,他那性子,一旦教拳,我想偷懒都不成……裴钱,我只是实话实说,你不许生气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裴钱思量一番,说道:“我师父那两个拳桩,你不是比我更早看到?又不难学,你应该会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槐悻悻然道:“我只是胡乱学了个千秋睡桩,其实陈平安说了啥,我都没记住,只当自己是学了。六步走桩和剑炉立桩,我就更不敢学了,怕被李宝瓶他们笑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裴钱摇头道:“我不教拳。我自己都不会什么拳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槐说道:“你会啊!不是刚刚与薛河神问拳了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裴钱只是不答应。

        我的拳法,拳落何处?

        裴钱抬头看了眼天幕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大地之上,四周唧唧夜虫声。

        青鸾国白云观外不远处,一个远游至此的老僧,租赁了间院子,每天都会煮汤喝,明明是素菜锅,竟有鸡汤滋味,所以得了个鸡汤和尚的绰号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不解签,只看手相。偶尔算命,更多为人解惑。每次一两银子,进门就得给钱,解惑不满意,一样不还钱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天有个读书人登门,问自己能否考取功名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和尚看过了读书人的手相,摇摇头。

        读书人先是失望,继而大怒,应该是积怨已久,开始滔滔不绝地说那科举误人,罗列出一大堆的道理,其中有说那世间有几个状元郎能写出名垂千古的诗篇?

        老和尚递出手去,读书人气呼呼丢出一粒银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和尚得了钱,落袋为安,这才笑道:“科举误人不误人,我不去说,耽误你做不成官老爷,倒是真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读书人面红耳赤道:“你看手相不准!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自顾自笑道:“再者你说那状元郎写不出千古名篇,说得好像你写得出来似的。历史上状元郎有几个,大体上还是估算得出来。你这样制艺不精的落第书生,可就多到数不过来了。有些落魄书生,才情文采那确实是好,无法金榜题名,只能说是性格使然,命理不合。你这样的,不但科举不成,而且万事不成,靠着家底混日子,还是可以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读书人挥袖离去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痴儿。”老僧摇摇头,“怨大者,必是遭受大苦难才可怨。德不配位,怨不配苦,连那自了汉都当不得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读书人正在门口穿靴子,听闻此言,转头怒道:“秃驴找打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打人可以。”老僧说道,“得给药钱!”

        读书人犹豫一番,还是离去,与人便说这老僧是个骗子,莫要浪费那一两银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惜老僧如今在青鸾国京城名气不小,后边等着看手相的人,依旧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神色悲苦的年轻男子进了屋子,问姻缘能否重续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看过了手相,摇头说难。

        男子自怨自艾,碎碎念叨她真是无情,辜负痴心,但自己不怨她就是了,只恨自己无钱无势。

        说到伤心处,一个大男人,竟然双手握拳,泣不成声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点头道:“好的好的,多怨自己不怨人,是个好习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男子哽咽道:“法师,只想知道如何能解心结,不然活不下去了,真心活不下去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大概是前边有同道中人,吃过亏了,男子抬起头,说道:“莫要与我说那什么放下不放下的混账话!莫要与我说那解铃还须系铃人的糨糊话!老子放不下,偏不放下!我只想要她回心转意,我什么都愿意做……”最后男人小声念着女子闺名,真是痴心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说道:“两个法子,一个简单些,饿治百病;一个复杂些,却也能让你晓得,当下日子熬一熬,还是能过的。其实还有个法子,不过你得找月老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言语之后,老僧搓动手指。

        男人摇头道:“身上没银子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一脸嫌弃道:“饿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男人伏地大哭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无奈道:“罢了罢了,递出手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男人伸出手去,老僧轻轻一点前者手心,男子立即呆若木鸡,片刻之后,悠悠醒来,恍若隔世,额头满是汗水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说道:“你不过是做一噩梦而已,可我替你挨的那份剐心、下油锅之苦却是真真切切的,去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男人摇摇晃晃离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轻轻叹息,手指并拢,轻轻往身上袈裟一搭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后来了个汉子,丢了一两银子在地上,落座后,双手撑在膝盖上,咬牙切齿道:“既然打人需要给钱,那我不打人,只骂人,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摇头道:“不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人嗤笑道:“为何?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骂我当然骂得,我又无所谓,只是我不忍心你徒增口业而已。既收了你银子,还要害你,于心何忍?世间身陷口业业障而不自知者,很是误己。人之口、心两扇门,福祸无门惟人自召。我与你说关门,是说口业清净,心境无尘。那儒家讲慎独,也是关门。道家崇清净,还是关门。心关难守,连那山上炼师都怕得很,可咱们这些凡夫俗子,若是连少说几句话都做不到,就不太妙了。现在还要骂?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人半点不含糊,破口大骂,唾沫四溅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瞥了眼地上那粒银子,忍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也不赶人,只等那人骂得没力气了,自行离去后,老僧才又伸出双指,轻轻一钩,然后在袈裟上蹭了蹭。

        屋内事屋内了,至于其他,各有缘法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个中年文士先在门外作揖,然后脱靴走入屋内,坐在蒲团上,将银子轻轻放在地上,然后问道:“敢问法师,佛家讲因果讲轮回,可若真有来世,一报还一报,那我来世又不知前世事,我还是我吗?我不知是我,种种业报,善报也好,恶报也好,懵懂无知,茫然承受,何时是个头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好问。”老僧微笑道,“可解的。容我慢慢道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人忍不住又问道:“为何人间报应,不能皆在现世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眼睛一亮,一声大喝:“此时是谁,有此好问?!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人站起身,双手合十:“不知是否好问,只知法师好答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人出门去也,竟是忘了穿那双靴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下一位,是个相貌清雅的老人。

        给了一粒银子后,问了一桩山水神祇的由来,老僧便给了一些自己的见解,不过直言是从你们儒家文人书上照搬而来,觉得有些道理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位老者也不介意,便感慨世人实在太多蝇营狗苟之辈,尤其是那些年轻士子,太过热衷于功名利禄了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老僧只是听着对方忧愁世道,许久之后,笑呵呵问道:“施主,今日用餐,有哪些啊?”

        对方微笑道:“不远处白云观的清淡斋饭而已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点头道:“不是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,可不会由衷觉得斋饭清淡,而是会觉得难吃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对方脸色微变,老僧又说道:“只是吃饱了撑着的人,与饥汉子说饭菜不好吃,容易打嗝惹人厌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人起身,冷笑道:“什么得道高僧,虚有其名!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收起银子,笑道:“银子倒是真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之后来了个膀大腰圆的汉子,却畏畏缩缩道:“大和尚,我是个屠子,下辈子投胎还能做人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问道:“每日里杀生贩肉,所求何事?”

        汉子有些局促,小声道:“挣钱,养家糊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笑了笑,道:“摊开手来。我帮你看一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汉子最终笑着离去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后一人,根本就不是为了看手相而来,只是问那老僧:“法师一口一个‘我’,为何从不自称‘贫僧’?好像不符合佛门规矩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回答:“我颇有钱,小有佛法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人哭笑不得,倒也觉得有趣,满意离去。

        有女子羞赧站在门口,老僧笑道:“女施主,无需脱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小妇人是来问自己那儿子是不是读书种子,将来能否考个秀才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笑着伸出手,女子却红了脸,伸出手又缩回去,老僧瞥了眼掌心,自己也放下了手,笑道:“你眼中有男子,我心中又无女子。只是这种话我说得,一般僧人听不得,更做不得。这就像你们婆媳之间,好些个道理,你听得,她便听不得;她听得,你却听不得。往往两种道理,都是好道理。就看谁先舍得、谁更舍得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女子无比惊讶,轻轻点头,似有所悟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她神色间似有为难,家中有些窝囊气,她可以受着,只是她夫君那边,实在是小有忧愁。

        夫君倒也不偏袒婆婆太多,就是只会在自己这边唉声叹气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他哪怕说一句暖心言语也好啊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又不会让他真正为难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笑道:“晓得了细水长流的相处之法,只是还需求个解燃眉之急的法子?”

        女子使劲点头,笑靥如花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说道:“有其门户家风,必有其子女,你那夫君,本性不错,就是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女子赶紧摆手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呵呵一笑,换了话题:“只是俗话说挑猪看圈,女子嫁人,男子娶亲,姻缘一事,都差不多。你家也算殷实人家,又是儿女双全,那就安心教导儿女。莫让他家女,将来在你家受此气,莫让你家女,以后成为你眼中的自家婆婆。之所以与你如此说,大抵还是你早有此想。换成别家妇人有别份心思,我便万万不敢如此说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女子施了个万福,道谢离去,因为是穿鞋入屋,她不忘与老僧道了一声歉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笑道:“那三户人家,该与你道谢才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然后来了个年轻英俊的富家公子哥,给了银子后开始询问老僧为何书上道理知道得再多也没用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笑道:“你们儒家书上那些圣贤教诲,早早苦口婆心说了,莫问收获,但问耕耘。结果在合上书后,只问结果,不问过程。最后埋怨这样的书上道理知道了无数,却没把日子过好。这就不太好了吧?其实日子过得挺好,还说不好,就更不好了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最后老僧问道:“你果真知道道理?”

        那年轻人隐隐作怒:“我如何不知道?我读过的书,涉猎诸子百家,比你读过的经书只会更多!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摇头:“你读书多,但是你不知道。反而比那些读书不多的人,知道得更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年轻人养尊处优惯了,更是个一根筋的,反驳道:“我知道!你能奈我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就陪着一问一答,重复话语“你不知道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当然不会跟他就这么耗着,耽误挣钱,就让下一位客人入屋,两边生意都不耽误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年轻人突然冷不丁说道:“我不知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正在与他人言语的老僧随之说道:“你不知道自己知道个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年轻人蓦然开怀大笑:“哈哈,秃驴自己也犯口业!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直愣愣看着他道:“你家世代商贾,好不容易才栽培出你这么个读书种子,希望你光耀门楣,你却心思不定,多奢望偶遇贵人得青睐。长辈帮忙笼络人情,你怡然自得。侥幸押中考题,人前神色自若,人后喜若癫狂。远游路上,听闻河畔神女多情,投牒祠庙却未被理睬,你便写那艳诗绮语,与同窗询问文采如何,因诋毁神女名声,而遭神女追责,所幸你尚有几分祖荫庇护,土地公又顾念你家祖辈,每逢饥荒必定开设粥铺,施舍孤苦贫寒却诚心不求回报,故而帮你竭力缓颊,哪怕幽明有异,神人有别,依旧想要破例托梦给你,却见你依旧扬扬自得,不知祖辈何等痛心疾首,一气之下再也不搭理。你始终浑然不觉,家族祠堂早已拆梁于你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也不说半点你听不得的佛法,只说你听得懂的。假若我真犯了口业,你嘴上心中皆骂我秃驴,业障岂非更大?你既然知道茫茫多的道理,那你家的立身之本——买卖一事,想来更知道,以我之口业,换你之口业,我亏了,你也亏了,这笔买卖你当真划算吗?你既然知道的道理多,劳烦教我一教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只是惧我如何知晓你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,事到如今,话到此处,仍是不想自己到底知不知道,你到底知道个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个年轻人突然变坐姿为跪地不起,祈求老僧救他出苦海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说道:“求人不如求己。世间钱财,从无净秽之别,只是这人心,总有黑白之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年轻人只是跪地磕头,哀求不已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怒道:“只觉得天底下没有什么是非,只有立场?且看你倨傲精明、自得窃喜能几年!只管享你的福去!”

        下一人亦是远游至此的外乡人,瞧着面容约莫而立之年,器宇轩昂,他微笑道:“和尚,你这鸡汤……味道太怪了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笑道:“施主直言不好喝就是了。因为大多时候,鸡汤只会让恼者更恼,苦者更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人放下一粒银子,道:“我相信法师是真有佛法的,只是好些个他人烦恼其实都不大,为何不传授以小术,立竿见影,岂不是弘扬佛法更多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摇头道:“急症用药,有那么多药铺郎中,要我做什么?若是平日里无事,多吃饭就可以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人觉得意犹未尽,远远不够解惑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已经笑道:“凡夫俗子的小烦恼,有多小?你觉得我心中佛法,又有多大?当真能够立竿见影?我都不用去谈烦恼或佛法如何,只说施主你能够从万里之遥的地方,走到这里坐下,然后与我说这句言语,你经历了多少的悲欢离合?虽然施主心中尚未新起一个小烦恼,但此事看远些,也不算小了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人哑然失笑,不以为然,摇头道:“我此生所见所闻,所学所悟,所思所想,可不是就为了今天与法师打这个机锋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挥挥手:“那就去别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天之内,院子里边人满为患,熙熙攘攘,热闹非凡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一人,竟是那位京城小道观白云观的中年观主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来的倒数第二人,是一只幻化成人形的精魅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晓得,中年观主当然也晓得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方才与那精魅说了三句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既有人心,便是人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天地大吗?不过是一个我,一个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天下事多吗?不过是一个实物得失,一个心中感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中年道人脱靴之前,没有打那道门稽首,竟是双手合十行佛家礼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笑道:“观主无需给那一两银子,我眼中只看那有情众生心中的一点佛光,看不见其他了,没什么精怪鬼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中年道人会心一笑,轻轻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僧继续道:“我怕悟错了佛法,更怕说错了佛法。不怕教人晓得佛法到底好在哪里,只怕教人第一步如何走,此后步步如何走。难也,苦也。小沙弥心中有佛,却未必说得佛法;大和尚说得佛法,却未必心中有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中年道人说了一句话:“顿悟是从渐悟中来,渐悟是往顿悟中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僧人低头合十,道:“阿弥陀佛,善哉善哉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中土神洲,一位仙人走到一处洞天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仙人脚下是一面方圆百丈的青铜古镜,但是摆放了二十把椅子,宛如一座祖师堂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位仙人现身后,开启古镜阵法,一炷香内,一个个身影飘然出现,落座之后,十数人之多,只是皆面容模糊不清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位置最靠前的两把椅子,暂时皆无人落座。

        众人皆沉默不语,以心声相互言语。

        座椅位置最低的一人,率先开口道:“我琼林宗需不需要暗中推波助澜一番?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位身为此地主人的仙人冷笑道:“蠢货。暗中?怎么个暗中?!你当那些文庙圣人是傻子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位来自琼林宗的仙师噤若寒蝉,然后慌张起身,与众人道歉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后众人言语,不再以心声。

        仙人对那位琼林宗宗主说道:“告诉徐铉,他所求太大,以他如今的境界,没资格谈此事。那清凉宗贺小凉,让他不要去招惹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后者点头领命。

        仙人说道:“渌水坑果然有变数,幸好我们与渌水坑没有过多牵扯,除此之外,东宝瓶洲和北俱芦洲海域,都有异象发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其中一人笑道:“我们又不是雨龙宗,作壁上观看戏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又有一个苍老嗓音冷笑道:“我倒要看看陈淳安怎么个独占醇儒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仙人不理睬这些个人恩怨,望向坐在自己对面的女子,皱眉道:“东宝瓶洲那边,是你的地盘,就没有话要说?”

        女子手腕系有红绳,微笑道:“还真无话可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仙人问道:“谁去查一查那本书到底出自谁的手笔?能够为我们所用是最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其中一人说道:“我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女子笑道:“真是狗鼻子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人淡然道:“你要不是有个好师兄,早死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女子轻轻晃动手腕,道:“可惜我有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此地仙人说道:“继续议事!”

        女子说道:“我试试看,先让刘羡阳去趟正阳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大骊边关乡野,一拨玩耍稚童瞧见远处尘土飞扬,立即蹦跳呼喝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支精骑疾驰而过,孩子们在山坡上一路飞奔。

        马背上一位骑卒转头望去,轻轻握拳敲击胸口。

        蛮荒天下托月山,微微震颤,然后动静越来越大,几乎有那山岳被拱翻的迹象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托月山大阵开启,整座山岳骤然下沉十数丈,一时再无动静。

        剑气长城的城头之上,他一袭红袍,闭目养神,枯坐如死,却突然站起身,大笑道:“阿良,有空来做客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第五座天下,一处天幕洞开,走出两位年轻道士,一位头戴莲花冠,一位身穿天仙洞衣、头戴一顶远游冠、脚踩一双云履,双方瞧着年纪差不多,前者名义上为后者护道,可其实还是懒得去天外天那边斩杀化外天魔。

        青冥天下的道士,必须依制穿着,不可僭越丝毫,不过头顶远游冠与脚下云履两物,却是例外,不拘道脉、门派、出身,只要得了道门谱牒的道士都可以戴此道冠、脚穿云履。

        相传是道祖亲自颁下法旨,勉励修道之人,远游山河,修道立德,统以清净。

        天幕打开之后,头顶莲花冠的年轻道士,便开始为身后那道大门加持禁制,以手指凌空画符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白玉京,玄都观、岁除宫在内的数十个大仙家门派,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名额,得以进入这座崭新天下历练修行,从此在异乡天下开枝散叶,以开创下宗作为己任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次儒家独力开辟出第五座天下,照理而言,该是文庙独占此地,别家天下至多是缓缓图之,但是中土文庙那边,允许青冥天下和莲花天下在此各开一门,上五境之下的修道之人,百年之内得了各自天下的许可,都可以陆续进入此地,但是人数总计不能超过三千人,人数一满,立即关门,百年之后再度开启门禁,至于到时候如何个光景,就又需要文庙与白玉京、佛国三方好好商议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小道童从大门那边走出,四处张望,他腰间系有一只五彩拨浪鼓,身后斜背着一只巨大的金黄葫芦。

        头戴远游冠的年轻道士,与那小道童打了个稽首,后者却摆摆手,老气横秋道:“不在一脉,我师父与你师父又是死对头,如今在那莲花洞天吵架呢,咱俩若是关系好,那不妥当,以后万一反目成仇,需要生死相搏,反而不爽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手指画符的道士微笑道:“反正不在白玉京,咱仨言谈无忌,有问题都可以随便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小道童问道:“文庙为何主动让别家修士六千人进入此地,跟自己争抢气运?如果儒家圣人盯得紧,即便你们白玉京能够用些偷摸手段,让心仪人物偷渡至此,但终究人数有限,更不敢明目张胆大肆扩张地盘,时日一久,浩然天下的修道之人,想必已经在这里初步站稳脚跟,率先占据天时地利人和,其余两座天下,还怎么与浩然天下争抢那些适宜修行的洞天福地?”

        三人便是白玉京三掌教陆沉与他的小师弟,俗名田山青,在白玉京谱牒上则另有其名,出门在外,道号只去其姓,为山青,是道祖的关门弟子,和来自东海观道观的烧火童子。

    &nb